6月19日,西北公司党员干部及部分主干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旅行学习,瞻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从而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进一步发挥党的优良古板,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头脑境界和觉悟,享受一场富厚的精神盛宴。
梁家河
进入梁家河不远,水坝右侧立有一块大石碑,上书醒目的大字:“饮水思源”。后面就是三间窑洞式石屋——“知青井”。那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任支书时为村民制作的第一眼机电井,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大问题。
1971年10月,生产队为知青们建好了一座6孔窑洞的院落,人称“知青院”,习近平主席在知青院一直住到1975年10月回北京上学,脱离梁家河。
在一排窑洞前,梁家河的村民们讲述着他们心中的习近平。村民们提及习近平为民情怀以及受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深刻熟悉到青年习近平是怎样在逆境中生长,在窑洞里念书求知、罗致精神情力,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心。
清凉山
清凉山,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消逝的收获。清凉山一经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出书刊行部、中央印刷厂和边区群众报社的所在地。清凉山是新中国新闻出书事业的摇篮。
杨家岭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向导在此栖身和办公,其时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这时代,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向导相识放战争,向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党员干部及公司主干旅行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向导同志们昔时的住所,简陋的窑洞,老粗布床单,陈腐破烂的桌椅,发黄的相片......注视这一件件珍贵的物品,脑海中清晰的浮现出毛泽东秉烛夜读,周恩来扶手写作,朱总司令上山砍柴的情景。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的历史,镌刻着革命先进坚定的理想信心、高尚的精神风范。在解说员的向导下,我们一同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延安精神、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劳苦功高。富厚的人物模子、沧桑的历史图片、生动详细的文字先容,给同志们再现了革命延安的生产、生涯、战争、文体情形。各人伫立在大刀、长矛、土地雷和步炮前,似乎追溯着历史的足迹,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月,感受到了革命先进浴血奋战的情景和革命先进们其时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从事革命和生产的高昂革命斗志。面临一张张图片和一件件历史文物泛起出的可歌可泣的伟大篇章和永放光线的“延安精神”,党员干部及公司主干们久久肃立,思绪万千。在旅行时,我们也很自豪,昔时岁念馆的建设被中央列入一号工程,整个展馆都是使用的龙牌石膏板。
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名贵的精神财产。此次延安之行留给我们的是重大的精神财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会在各自的事情岗位上学习、弘扬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精神永远在路上!(陕西尊龙官方平台 王艳萍)